农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据有关方面专家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农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分水岭”。 石器时代分为打制石器时代和磨制石器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分界,长期以来是以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出现作为界标。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随着磨制石器的使用,农业便开始诞生。随着石器、铜器、铁器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和发展。
那么,就中国来讲农业的发展历程是用一个又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呈现出来的呢?我觉得,可以用8个场景、8个时期对中国农业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勾画。
1、中国农业的起源时期。远古时代的刀耕火种不能称之为农业。从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距今4000年前至6000年前间,可以称之为中国农业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农业的基本情景就是有了磨制石器和陶器、农业生产有了畜力的支持。(畜力的利用成为人类社会进入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传说中这一时期的场景有:炎帝神农氏尝本草,医百病,教民稼穑。尧王钦定历法,教民打井,推广农耕。舜帝智慧仁慈,他在犁地的时候不用鞭子打牛,而是敲簸箕。稷王教民稼穑于稷山县稷王山一带。可以说,从一万年前至四千多年前,我们中国人已经进化成一个十分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民族,中国农业随着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出现、畜力的利用,中国社会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开启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2、传统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距今4100多年—2780多年)共130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距今2780多年—2230多年)共5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铁制农具的利用,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4、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秦、汉、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距今2230多年—1400多年)共800多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发展的成熟时期。旱作农业中的耕、耙、耱整地技术和耧车条播技术已经形成。汉武帝时的一名政府官员叫赵过,是他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多种大型复杂的农具先后发明并运用。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了大型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5、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距今1400多年—600多年)共800年左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和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术配套技术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并普及。棉花在宋、元时期中国逐渐推广。出现众多农书。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钢刃铁农具在隋唐时期已普遍使用,唐代后期出现了曲辕犁(改革开放前后我们还大量使用的那种犁地时土给一边倒的翻犁)。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以后没有大的改进,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将要走到尽头。
6、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距今600多年—170年)将近500年。这一时期中国普遍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生产向进一步精耕细作化发展,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不少外国农作物被引进中国,对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玉米原产于美洲墨西哥一带,由印第安人培育,后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带入欧洲,中国大概在明朝后期引进,在清初大量种植。明清时期,我国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并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业的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传统农业提升发展时期(也可以称之为近代农业发展时期,或者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840年到1949年100多年为一个阶段。二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大约30年时间为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
8、现代农业孕育和发展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
1978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农产品丰年有余、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到2006年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可以称之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孕育时期。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建设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尤其是2007年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是: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二是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五是要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六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七是要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指出了现代农业建设具体要做的工作和重点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这样的提法进一步告诉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力求实效。
中国农业发展这么一幅的壮丽画卷,告诉我们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才能走入下一个阶段。农业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论哪一个地区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农业发展的前列,都要坚持从提高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抓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地建设现代农业,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硝酸盐含量和“三废”等有害物的含量符合食用卫生标准。
要求
1、农药
无公害蔬菜不得检出各种蔬菜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其他农药残留量不超过标准允许含量范围,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和国家农业部、卫生部等6部局1995年《关于严禁在蔬菜生产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人民食菜安全的通知》文件规定,在蔬菜上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剂,包括拌种及杀地下害虫等。
其他低毒、低残留农药应按规定使用,不得随意增加使用浓度和次数。
用药后,要达到安全间隔期后才能采收、出售和食用。
合理使用农药,应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对天敌安全的农药及其混配剂;农药应交替使用。
2、肥料
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不得超过432毫克/千克,肥料施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种植蔬菜不应单一使用氮肥,应氮、磷、钾肥合理搭配使用。
蔬菜生长中、后期,不得偏施氮肥,应使用无公害蔬菜专用BB肥、有机肥和其他有机或无机多元复合肥。
粪肥应经腐熟处理(一般秋冬季沤制18—20天,春夏季沤制10—12天)后才能使用,蔬菜接近收获阶段不得使用粪肥作追肥。
每造蔬菜种植前整地时要施石灰15—20千克/亩。
不得使用垃圾肥种植叶菜类蔬菜。
3、环境
种菜用地应符合下列要求:
(1)、蔬菜地必须远离有“三废”污染的工厂、医院和生活区。
(2)、不得用曾堆填过垃圾、工业或医院废料、废渣等受污染的以及被确定为受“三废”污染的地块作菜田。
(3)、不得使用工业、生活废水等被污染的水源作种菜或洗菜用水。
(4)、搞好排灌系统,尽量做到灌、排水分渠,避免串灌。
(5)、搞好田园清洁。